人生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遇事自渡方能安然渡過。 心靜,才能在一片混亂之中突出重圍,冷靜地解決各種難題;心靜,才能腳踏實地,不莽撞不浮躁,摒棄好高騖遠的思維,靜享生活的美好。 正如《昭德新編》中所言: “水靜極則形象明,心靜極則智慧生。” 能保持心靜,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的智慧,更是做人的至高境界。 本來人活一世,就如同修行一般,心靜方能致遠,靜心才能淡然。 心有多靜,福有多深。 心靜,才能從容面對浮躁的世界,心靜,才能從心而起,從“新”而起。 01 心靜,方能百病不侵 曾有科學家花了三年的時間,研究了七百多名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。 最終,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,除了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外,還有一個更大的秘訣,那就是擁有一個好心態。 元代醫學家羅天益就曾說: “心亂則百病生,心靜則萬病息。” 最好的養生,不是吃多麼昂貴的食物,也不是吃什麼所謂的保健品。內心混亂,情緒不穩定的人,吃再多好東西都沒有用。 心靜可愈三千疾,我們來這個世上是來感受人生的,不是來長結節的。 人生啊,除了生死都是小事。 凡事看開一點,保持心靜,遇事不要發脾氣。要知道沒什麼事情能比健康還重要,再多的困難,只要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 俗話說的好,藥療不如食療,食療不如心療。 02 心靜,才能安然順遂 清朝一代完人曾國藩一生七次科考,金榜題名後,卻內心浮躁,開始變得傲慢起來,時常與人發生爭執,結果官場不順,處處碰壁。 有時候,一點點小事都能讓曾國藩脾氣暴躁,對身邊的人肆意謾罵,就連他的弟弟曾國荃都無法忍受,氣得遠離他,獨自回了家鄉。 直到他的老師對他點撥一二,送給他一個“靜”字,這才讓他開始反省自己,每日堅持打坐,修身養性,收斂脾氣。 曾國藩為人處世越來越和氣,事業上也在“靜氣”的加持上慢慢有了起色,最終官居一品。 作家亦舒曾說過: “做人凡事要靜。靜靜地來,靜靜地去,靜靜地努力,靜靜地收穫,切忌喧嘩。” 有時候,人生不順,其實就是不夠“靜”。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沉澱的過程,這個過程有多靜,人生就有多麼順遂。 人一旦浮躁,往往對事情看不透,太急功近利呢,就容易離目標越來越遠,做人最忌諱該埋頭的時候出頭,該蟄伏的時候冒進,這樣做最容易生出事端。 03 心靜,便能從容應對人生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: “人的煩惱多來自於各種關係。其中,對我們影響最大的,是和自己的關係。” 這一生,我們總少不了攀比,看起來是跟別人較真,實則是跟自己較真,自然也很難獲得內心的安寧。 人啊,活到了一定的年紀,就一定會有所領悟。 凡事向內求才能更加從容,而不是總是關注那些外在的東西,腳步放慢一點,內心再靜一點,才能慢慢領會人生的真諦。 古人曾說: “世事如落花,心境自空明。” 世事浮沉,人們就如同籠中獸,時時恐慌,步步驚心,處處焦慮,惶惶不安。 人生無常是日常,每天擔驚受怕,每天被欲望埋葬,被誘惑左右,人生勢必會佈滿煙塵,不得明朗,給人生“減負”,才能輕鬆前行。 正如《增廣賢文》中所言: “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,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。” 心靜了,才能與世事握手言和,坦然面對一切。 出人頭地也好,無人問津也罷,只要能保持內心的寧靜,生活處處便是晴天。 當你越來越成熟時,你終將充滿智慧,也終將能明白,遠離喧囂,留一份寧靜和坦然給自己,便能心無掛礙,清靜自在,歲月靜好且從容。
|